黔茶壹佰是贵州茶叶专营商城运营中心位于贵州省遵义市,商城以“中国名茶之乡”——贵州省湄潭县为主要货源基地,并辐射贵州省内其他各大主要产茶区(比如都匀市,雷山县,石阡县、凤冈县,以及梵净山风景区等),面向全国销售正宗且优质的贵州生态好茶。黔茶壹佰以贵州“三绿一红”名茶:即“湄潭翠芽、都匀毛尖、绿宝石绿茶、遵义红茶”为主推茶叶,同时也销售贵州省的其他知名茶叶,比如凤冈锌硒茶,石阡苔茶,雷山银球茶,梵净山翠峰茶,贵定云雾茶,以及绥阳金银花茶等全省名优茶叶。

X关闭商城简介

购茶指南

茶叶配送

关于我们

售后服务

支付方式

特色服务

首页 > 帮助详细

贵州茶产业

发布日期2014-12-20 12:28:38 【关闭】
摘要: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

印发《贵州省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的通知

黔府办发〔2014〕19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各县(市、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贵州省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已征求有关方面意见,并报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4年4月21日

                              (此件公开发布)

 

贵州省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战略部署,着力推进我省茶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品牌竞争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推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强化政府在制定和实施茶产业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激励机制以及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职责,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龙头带动,品牌引领。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扶持和鼓励大企业、大集团,通过以点带面,促进专业化分工、产业集群,加快市场拓展,全面提升黔茶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调整结构,丰富品种。在坚持以绿茶为主的同时,适应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丰富产品种类,大力发展红茶、乌龙茶、黑茶、白茶等品类,提高茶叶资源利用率和效益。

——提升质量,确保品质。加强现有茶园管护,引进和优化茶树品种,提高茶园单产和茶叶品质。加强茶叶加工技术改造和质量监管,提高茶叶生产清洁化、标准化和规模化水平。

二、主要目标

到2016年,全省建成茶园面积700万亩以上,其中投产茶园500万亩,培育加工企业3000家以上,茶叶年产量27万吨,茶产业综合产值超过500亿元,农民人均茶叶收入达到1000元。打造2个以上全国知名品牌,培育5个以上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不断提升贵州茶叶规模、质量和品牌影响力,为把我省建成在规模、品质、品牌上引领全国的茶叶强省打下坚实基础。

2014年,全省投产茶园面积350万亩,产量18万吨,综合产值超过270亿元。

2015年,全省投产茶园面积420万亩,产量22万吨,综合产值超过400亿元。

2016年,全省投产茶园面积500万亩,产量27万吨,综合产值超过500亿元。

三、行动内容

 (一)品牌创建。通过重点品牌引领、公共品牌跟进方式,促进企业集聚,构建黔茶品牌系列。

1、打造品牌系列。依托贵州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多云雾的地理优势,大力实施黔茶品牌战略,即绿茶以“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绿宝石”,红茶以“遵义红”为重点品牌;大力扶持“梵净山茶”、“凤冈锌硒茶”、“石阡苔茶”、“瀑布毛峰”等公共品牌建设。(牵头单位:省农委;责任单位:各市〔州〕政府)

2、支持品牌建设。以“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绿宝石”、“遵义红”、“梵净山茶”、“凤冈锌硒茶”、“石阡苔茶”、“瀑布毛峰”等品牌为依托,大力实施“基地品牌化、企业品牌化、产品品牌化”三位一体品牌战略,鼓励支持和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市场融资、连锁加盟等方式组建茶叶生产、加工、销售集团,做大做强品牌企业。实施龙头企业商标战略,增强茶产业商标市场竞争力。制定完善品牌运营管理规则,支持行业组织及第三方服务机构承担品牌运营维护、行业自律、信息发布、文化创意、质量安全检测等工作。(牵头单位:省农委;责任单位:省工商局、省商务厅、省质监局、各市〔州〕政府)

3、加大品牌宣传。围绕重点品牌与公共品牌,实施多元化、多层次、多角度的宣传推广。在省内主流媒体开辟专栏、专题综艺节目,长期宣传推广茶叶品牌;把高速公路沿线、主要茶区、旅游景区、宾馆和餐饮企业等建成宣传推广黔茶品牌的重要窗口;在贵州和贵阳形象及旅游宣传片中植入茶叶品牌;在中央电视台等全国主流媒体策划推出“茶叶发现之旅”、“多彩贵州绿茶好”等专题节目、商业广告;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加大品牌宣传推广力度;每年开展30次以上的省外宣传推介活动,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参加国内外的茶叶展销会和综合展会,到主要目标市场投放宣传广告;将中国·贵州国际绿茶博览会办成推介黔茶的重要平台,成长为国内茶区最重要的展示和交易盛会。(牵头单位:省委宣传部,省农委;责任单位:省商务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旅游局、各市〔州〕政府)

4、营造品牌环境。突出黔茶品牌地方特色、文化特色,加快推进主要区域品牌地理标志、原产地域保护、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指导茶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申请注册,培育茶叶驰名商标和贵州省著名商标,使“贵州绿茶”通过农业部地理标志保护登记。加强自主知识品牌产权保护意识,构建区域、企业自我保护、行业保护和司法保护相结合的机制。把诚信作为品牌的命脉,引导产业链上下游各个环节依法经营、诚实守信。(牵头单位:省农委;责任单位:省工商局、省质监局、各市〔州〕政府)

 (二)市场拓展。健全茶产业市场运行机制,确定重点目标市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搭建全国化、多元化的营销渠道网络,迅速提升黔茶市场占有率。

1、确定重点目标市场。主攻上海、广州、深圳、重庆等特大城市和华北、东北、西北三大区域,力争实现全国100个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全覆盖。大力开拓大宗绿茶出口市场。(牵头单位:省农委;责任单位:省商务厅各、市〔州〕政府)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茶叶园区为平台,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全面推进以商招商、茶事活动招商。借助全国知名茶商加速黔茶推广。(牵头单位:省农委;责任单位:省投资促进局、各市〔州〕政府)

3、建立销售渠道网络。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引导和支持茶叶龙头企业建立完善销售渠道。力争到2016年,在特大城市开设贵州茶叶旗舰店50家、三大区域开设贵州茶叶形象店500家、100个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开设贵州茶叶专卖店500家。鼓励支持黔茶进入吴裕泰、张一元、天福等国内重要茶叶销售渠道,到沃尔玛、家乐福等主要超市,开设黔茶店中店及专柜;到全国10大茶叶批发市场建立批发网点,设立集中销售区域。引导贵州知名酒企省外经销商经销贵州茶,实现渠道共享。支持品牌企业、经销商开设茶吧,创新茶叶营销体验模式。省内巩固提升产地茶青交易市场与区域茶叶批发市场、新建专卖(营)店、茶馆(楼)等营销网点3000个。嫁接100个旅游景区、200家三星级以上酒店、500家加油站、1000家特色餐饮店等渠道,推进黔茶营销。(牵头单位:省农委;责任单位:省商务厅、省旅游局、各市〔州〕政府)

4、推进电商全网覆盖。力争到2016年,在淘宝、天猫、阿里巴巴、京东和苏宁易购、一号店、善融商务等国内电商主流平台营销贵州茶叶,卖家开店数量全网达到10000家以上,本地茶企开店率达80%以上。建设好淘宝贵州馆。协调贵阳电子商务物流产业园区、京东电商产业园、龙洞堡电子信息商务港、贵州茶资源交易中心等平台,建设茶叶电子商务创业园和孵化平台,支持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创业。力争到2016年,创业园入驻茶企300家以上。引导茶企在适宜网上营销或展示的产品包装上,突出贵州特色或元素,形成黔茶整体形象。通过质量追溯体系、二维码、物联网以及监控数据,强化网上营销茶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通过搜索营销、社会化媒体营销等网络营销途径,提升黔茶品牌形象。支持龙头企业常年在各大电商开展品牌宣传月、宣传周活动,通过促销、折扣、团购等方式,形成电商市场宣传黔茶的浓厚氛围。(牵头单位:省农委;责任单位:省商务厅、省质监局、各市〔州〕政府)

5、改善交易环境。支持省内重点茶叶交易市场改造升级,支持龙头企业建设贵州茶资源交易中心及配套冷链物流设施。整合和优化物流运送渠道,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实现物流渠道共享和整体议价,降低物流成本。实施线上网店和线下零售网点联动,实现茶叶网购在全国配送的高速便捷。(牵头单位:省农委;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各市〔州〕政府)

 (三)加工升级。以清洁化、标准化和规模化为发展方向,加快推进茶叶初制、精制分工进程,形成“初制标准化、精制规模化、拼配数据化”格局。通过三年努力,着力培育10家黔茶产销联盟(企业集团)、重点扶持3000家初制加工企业、60家精制加工企业、50家精深加工企业,实现加工年产值250亿元以上。

1、加快发展初制加工。全省新建小型初制加工企业1500家,建成小型清洁化生产线2000条,使小型初制加工企业达到2500家,生产线3000条以上;新建中型及以上初制加工企业400家,建成中型及以上清洁化生产线800条,使中型及以上初制加工企业达到500家,生产线1000条以上。加大对初制加工企业新技术运用、厂房建设、设备更新的扶持力度,提升初制加工企业产能、技术和装备水平。全省初制加工企业QS(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认证率提高到80%以上。全省初制加工能力满足500万亩基地茶青资源有效利用的需求,实现初制年加工产值200亿元以上。(牵头单位:省农委;责任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国土资源厅、各市〔州〕政府)

2、大力推进精制加工。着力培育一批茶叶产品精制加工龙头企业,实现大规模、大批量、多品类拼配,提高产品标准化、规模化和协作化水平。建立完善“跨区域、跨季节、跨品种”茶叶拼配技术体系和产品标准体系。鼓励支持茶叶精制加工企业落户食品加工产业园区、茶叶园区,加强质量检测、冷链物流等配套能力建设,集中扶持省级示范精制加工企业60家,年精制加工能力5万吨,产值50亿元以上。(牵头单位:省农委;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国土资源厅、各市〔州〕政府)

3、着力延伸产业链。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形成以绿茶为主、名优茶和大宗茶并举、春夏秋茶并重的产品结构。大力发展茶叶精深加工以及茶叶衍生品开发,延伸产业链、拓宽产业幅,促进茶叶资源综合利用。到2016年,全省夏秋茶青资源利用率达到80%,新增茶饮料、茶食品、茶保健品、茶日化品等生产企业50家,茶叶深加工产值10亿元以上。(牵头单位:省农委;责任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各市〔州〕政府)

4、推进茶叶加工标准化。建立龙头企业引领、多元参与、分工协作的茶叶产销联盟,整合产品资源及市场资源,集中资源、集群加工、集约营销,实现规模化和标准化。激励引导龙头企业主导或参与国家、行业茶叶标准的制(修)订,提升我省在全国茶叶技术领域的话语权。加大对贵州茶叶技术标准体系地方标准的宣传推广和实施,引导茶叶生产企业开展QS、质量管理体系(IS09000)和HACCP(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认证,建立企业标准体系,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AAA或AAAA级活动,规范茶叶加工环节,提升茶叶加工品质。(牵头单位:省农委;责任单位:省质监局、各市〔州〕政府)

 (四)基地提升。围绕茶园提质增效,以标准园创建为抓手,促进幼龄茶园早投产,加强投产茶园管护,建成国内面积第一、产量第一、质量安全第一的茶叶原料基地。率先在茶叶上打造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第一产业大省。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创建国家级茶叶出口基地。把茶园建设成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重要渠道,成为贵州“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的典范,成为旅游休闲度假的重要目的地。

1、提高茶园集中度。按照区域化、集约化、规模化和以农户为主体的要求,推进茶园向优势区域集聚,连点成线、连线成片,重点打造20个20万亩以上的茶叶主产县、250个万亩以上核心乡镇、100个万亩专业村。(牵头单位:省农委;责任单位: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林业厅、省扶贫办、省供销社、各市〔州〕政府)

2、提升茶园生产能力。加强茶园肥水、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管理,促进大规模幼龄茶园尽早投产。配套完善茶区水电路基础设施,推广茶园平衡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机械化管护与采摘。年建成优质高效茶叶标准园50万亩;建成出口茶、有机茶、特色茶、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等专用基地50万亩;建成茶区猪沼茶、茶下养鸡(禽)、苗木种植等产业互动融合生态茶园200万亩;结合旅游景点、最美茶乡、茶叶园区,建成休闲观光茶园50万亩。(牵头单位:省农委;责任单位:各市〔州〕政府)

3、创新茶园经营管理模式。鼓励企业与合作社合作,形成以茶叶加工企业为龙头、合作社为依托、农户建园为主体的茶叶产业化经营模式。引导品牌企业与集中产区、规模茶场、茶叶合作社合作建设专属茶园、种植庄园。推广茶园线上线下的认购模式,让更多的网民成为茶园“合伙人”。支持农户流转茶园,建成茶园15亩以上的茶叶专业大户、家庭农场10万户。创建茶叶示范社300家,推动茶叶合作社成为茶园标准化生产、科技推广、质量安全控制的重要主体。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建设全资茶叶生产基地。(牵头单位:省农委;责任单位:省林业厅、省扶贫办、省供销社、各市〔州〕政府)

 (五)质量保障。以保障贵州茶叶可持续发展、打造贵州茶叶品牌和提升市场占有率为核心,着力强化茶叶标准化建设、监督检验检测和产品质量可追溯等环节,建立最严厉的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实现茶叶国际、国内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100%。

1、完善贵州茶叶标准体系。以机械化、自动化为方向,以企业为主体,全面开展“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绿宝石”、“遵义红”等重点品牌,“梵净山茶”、“凤冈锌硒茶”、“石阡苔茶”“瀑布毛峰”等公共品牌的标准体系制(修)订。茶叶主产县(区)全部建成国家级、省级茶叶标准化示范县(区),建成200万亩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40万亩出口示范基地。示范基地全部通过“三品一标”认证,茶叶加工企业全面实现清洁化生产,通过QS、ISO、HACCP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严格按照标准种植、施肥、用药、采摘、加工、储运等,全面提升黔茶质量安全水平。(牵头单位:省农委、省质监局;责任单位:各市〔州〕政府)

2、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茶区全面禁止销售、施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水溶性农药,全面施用低毒低残留农药、脂溶性农药。严格农药销售登记备案制度。在茶园面积5000亩以上的乡镇全面实行茶叶农药肥料专柜(专营店)销售。在规模化、标准化的示范茶区内,禁止间套种可能因施用农药危及茶叶农残的作物。加强生产记录管理,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规定。结合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在湄潭、凤冈等茶叶主产县建立200万亩绿色防控基地,广泛使用黄板蓝板、杀虫灯和植物源农药。实行病虫害联防联控茶园200万亩。(牵头单位:省农委;责任单位: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各市〔州〕政府)

3、建立茶叶质量安全监测体系。推进全省有资质并已具备相应检测能力的检测机构——贵州省农产品质检中心、贵州省分析测试研究院、贵州大学精细化工研究院等与企业合作,建立高效、便捷通过欧盟认证和出口国认可的茶叶质量安全第三方检测机构,满足省内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检测需要。建立茶叶主产县县级茶叶质量安全检测站、重点茶叶龙头企业检测室、重点市场以及核心乡镇茶叶速测点的茶叶质量安全监测网络体系。开展茶叶质量安全产地准出。在42个茶叶主产县全面实施茶叶检测合格上市制度,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对监测合格茶青出具产地准出证明,茶叶收购及加工企业凭产地准出证明和茶青销售随附单收购茶青。在最美茶乡、茶叶核心基地划定核心保护区域,禁止对环境有污染企业(项目)进入。(牵头单位:省农委、省食品药品监管局;责任单位:省环境保护厅、各市〔州〕政府)

4、建立贵州省茶叶质量安全云服务平台。创建全省茶叶质量云服务安全网,建立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企业追溯、消费者查询的全省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通过许可、授权等形式,引导支持在最美茶乡、茶叶类省级园区、企业专属基地、出口基地,茶叶类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先期进入质量安全可追溯的云服务平台,确保黔茶质量安全的公信度和核心竞争力。(牵头单位:省农委;责任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各市〔州〕政府)

 (六)科技创新。以强化科技支撑和人才培养为重点,建设完善科技支撑服务平台,引进和培养茶叶科技服务与经营管理人才,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开展关键技术研究与攻关,整体提升贵州茶产业科技水平。

1、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加大优良品种推广力度,选育和推广一批茶树良种。适应开发规模化、标准化和多元化产品需要,实现茶区劳动力资源季节性均衡配置。在黔东北茶区主推中茶系列、黔湄系列以及石阡苔茶等;黔中、黔南茶区主推福鼎大白茶、中茶系列、都匀毛尖与贵定鸟王地方群体种等;黔西北茶区主推福鼎大白茶、中茶系列、乌牛早等;黔西南茶区主推乌牛早、福鼎大白茶、中茶系列、黔湄系列与云抗系列。根据不同区域茶叶品质特征、品牌定位、产品类型和发展方向,加大适制乌龙茶、红茶等优良茶树品种引进、选育、试验、示范和推广力度,建设完善一批品比园、母本园,为未来茶树品种调整提供技术储备。加强对地方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选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方优良品种。(牵头单位:省农委;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农科院、各市〔州〕政府)

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鼓励支持省内大专院校、职业院校设立茶叶专业,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学科设置,扩大茶叶专业招生规模。每年培养茶叶种植、加工、质量审评、市场营销(电子商务)、茶艺茶文化等专业复合型人才4000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创办各类民间茶叶学校、培训机构、茶艺馆。在茶叶主产县、省级园区、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交易市场及茶馆,建立教学实践基地。鼓励支持校企、校地合作办学。大力实施全产业链生产实用技术培训,每年培训茶企、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相关人员10万人次。(牵头单位:省农委;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扶贫办、各市〔州〕政府)

3、促进农技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建立完善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服务机制,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深化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在良种引进培育、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和示范推广、共建科研基地、人才教育培训等方面合作。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省茶叶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组建贵州茶叶专家服务团,定期到茶区、茶企开展指导与服务。全力推广茶园平衡施肥技术和茶叶专用复合肥,专用复合肥施用面积400万亩以上。在250个连片万亩茶园的乡镇全面推广茶园管护机械化综合配套技术。(牵头单位:省农委;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农科院、各市〔州〕政府)

4、加强科技支撑服务平台建设和重大项目攻关。加强与国内科研院所合作,支持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省茶叶研究所联合共建国内一流的茶叶科技支撑服务平台。依托贵州大学、省茶叶研究所、省山地农业机械所等,组建中国南方茶叶机械研究所。引导支持省内军工、制造企业与茶企联合研制、生产茶叶机械,把贵州建成中国重要的茶叶装备制造基地。围绕市场需求和节本增效,开展关键技术基础性研究与重大项目攻关。对全省茶树品种区域布局,出口茶、大宗茶标准化生产,夏秋茶资源综合利用,茶叶精深加工与产品开发,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新型植物源农药开发等关键共性技术进行研究与攻关。鼓励支持茶叶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茶叶类农业园区建设产品研发中心,使企业、园区成为产品创新主体和重要平台。支持龙头企业建立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牵头单位:省科技厅;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农委、省农科院)

 (七)金融服务。深化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创新金融产品与融资模式,吸引各类资本进入茶产业。

1、建立有效沟通机制。定期召开银企、银政及政企对接会,举办“黔茶与金融”论坛,搭建金融机构、投资担保机构与茶行业主管部门、茶区、茶企之间交换信息的重要平台。(牵头单位:省农委;责任单位:省政府金融办)

2、扶持重点对象。金融机构优先扶持茶园面积20万亩以上的县、茶叶类省级园区,重点茶叶交易市场,省内重点茶叶品牌、茶叶加工和营销龙头企业。(牵头单位:省农委;责任单位:省政府金融办、各市〔州〕政府)

3、建立投融资平台。发挥省和茶叶主产县担保平台和财政专项资金杠杆效用,建立完善“担保—贷款—贴息”支持茶产业发展资金使用机制。依托茶叶主产县政策性担保公司,建立以茶叶为主的担保机构。(牵头单位:省政府金融办;责任单位:省财政厅、各市〔州〕政府)

4、创新金融产品。政府引导、各金融机构参与,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发起成立省级茶产业并购基金,专门用于行业并购、企业重组、技术升级等。以财政资金为导向,企业出资,金融机构贷款支持,重点在茶叶主产县组建20个企业互助基金会或合作社,着力解决小型茶叶企业贷款难问题。推动茶园林权、土地经营使用权、存货、厂房与机器设备、股权等茶产业资源要素的市场化、金融化。推动建立茶叶保险财政补偿保费机制,提高茶叶生产的抗风险能力。(牵头单位:省农委;责任单位:省政府金融办、各市〔州〕政府)

 (八)文化宣传。依托贵州丰富多彩的茶文化资源,鼓励和支持茶文化创意创作、开展不同层次的茶文化普及活动。

1、茶文化研究与茶文化遗产保护。支持文化机构、民间力量、企业,挖掘整理贵州丰富多彩的茶文化,编撰出版一批黔茶文化书籍。加强古茶树群等茶文化遗产保护,重点支持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建设,推动在主要茶区建设分馆,在贵州省博物馆开辟“黔茶文化展区”等。支持行业组织发展壮大,成为茶产业宣传推介、行业自律和茶文化传播的主体力量。(牵头单位:省农委;责任单位:省文化厅、各市〔州〕政府)

2、创作茶文化文艺作品。鼓励支持文艺组织、文化企业、文艺家开展茶文化文艺创作,出版发行一批茶文化题材的音乐(歌曲)、曲艺、文化散文集、长篇小说、影视作品等。重点扶持1-2部富有贵州或各茶区地域特色的茶文化散文集,1-2部反映贵州茶历史茶文化或现代茶业发展的长篇小说,1-2部宣传贵州独有的盐茶古道历史或有地域茶文化烙印为题材的电影、微电影、电视连续剧。(牵头单位:省委宣传部;责任单位:省文化厅、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文联、各市〔州〕政府)

3、建设茶文化传播与媒体平台。鼓励贵州主流媒体开辟茶文化栏目,支持贵州电视台开办“茶文化综艺节目”。创办茶文化杂志《茶情》,促进《西部开发报·茶周刊》升级,建设茶专业网站。在省内外贵州茶叶专卖店植入统一的贵州元素。(牵头单位:省委宣传部;责任单位:省农委、省文化厅、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文联、各市〔州〕政府)

4、促进茶旅一体化。在全省100个旅游景区(景点),以茶园、茶馆、茶街为载体,开辟茶文化展示窗口;规划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茶文化旅游景点、主题公园和主题酒店;在孔学堂开设大碗茶庄。结合旅游景区和茶叶重点区域,打造1-2台茶文化主题大型歌舞演出或实景演出节目,举办两年一届的“贵州·国际茶艺大赛”,打造1-2个具有地方特色和旅游吸引力的茶文化节;支持打造带有评书、曲艺表演、小话剧、茶艺表演等文化传播功能的文化茶馆10-20家。(牵头单位:省旅游局;责任单位:省农委、省文化厅、省文联、各市〔州〕政府)

5、普及茶文化。以喝茶健康为主题,推动茶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军营、进企业、进社区。将茶文化活动作为中小学劳动课的内容之一。引导形成全社会饮茶、爱茶、关心茶的良好氛围。(牵头单位:省农委;责任单位:省教育厅、各市〔州〕政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完善省茶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省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的工作部署、组织协调和考核检查,每个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协调推进三年行动计划的各项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提出三年行动计划的年度计划、主要政策措施,落实联席会议议定的各项具体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全力配合做好相关工作。(牵头单位:省农委;责任单位:省茶产业发展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二)多措并举,增加投入。从2014年起,省级财政加大茶产业资金投入力度,同时,在不改变资金使用方向、项目运行方式的前提下,整合有关专项资金,重点用于茶产业品牌打造、市场开拓、茶叶加工技改、新建茶园和茶园质量提升等。各市(州)、茶叶主产县(市、区、特区)要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加大扶持力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民营资本进入我省茶产业领域。(牵头单位:省财政厅、省农委;责任单位:省茶产业发展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三)落实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经地方政府主管部门批准的茶叶生产、加工、物流项目用地,在土地审批和用地指标上要优先保障,在地方收费等方面给予优惠;落实好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牵头单位:省国土资源厅、省地税局、省工商局;责任单位:各市〔州〕政府)

 (四)建立激励机制。对推动茶产业发展贡献突出的县(市、区、特区),在茶产业项目和资金安排上给予重点扶持;对因工作不力、重视不够、弄虚作假、未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茶产业发展县(市、区、特区),在茶产业项目和资金安排上予以调减;对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贡献突出的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企业,茶馆(楼)、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市场主体给予奖励。(牵头单位:省农委;责任单位:省茶产业发展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上一篇帮助:联系方式
下一篇帮助:商城简介